支林,男,1962年生,中共党员,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首届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学学会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江西省“井冈学者”特聘教授,入选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文化领军人才、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江西省高等学校金牌硕导,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西省文化艺术学科带头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工艺美术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评委,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原江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创意中国设计联盟副主席,人民日报、人民新闻网授予“大国·工匠”荣誉称号。
不忘初心忠诚教育事业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他乌黑的头发,逐渐染上了霜花。从意气风发的青年成长为一名令人尊重的教授,支林教授凭着共产党员的赤诚,以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为志向,把满腔的热爱都献给了党的教育事业。在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与他如浮云的今天,他不忘初心,不改心志,坚守在教育岗位,赤诚之心难能可贵。
已过花甲之年的他,数十年始终如一日坚守在教学一线,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
他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勤恳敬业,甘为人梯,甘当铺路石,用自己的人格魅力、道德风范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学高为师全心立德树人
在三十多年的高教生涯中,支林教授主讲了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他注意总结艺术专业课程一线教学实践经验,荣获教学成果奖6项,主持完成省级优质课程建设1项,主持完成省级教改课题1项,参与省级精品课程建设1项,主持开办了瓷上绘画班教学改革,被评为“江西省综合实践教学改革项目”,开办了“井冈学者”引领培训项目。主编的《图形创意》和《招贴设计》教材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十二五”全国规划教材、高等院校艺术类教材,并获得江西省第五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支林教授深知,要当一名让党和人民满意的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在专业知识方面要做到“教一知十”“教一知百”。因此,他不断给自己“充电”,不定期参加专业研讨会,获取新知识。他坚持勤恳育人的同时,也不忘提携后辈。在教学和科研之余,还担任了青年导师,把自己积累的教学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他们。很多毕业生在提起支林教授时,都满怀尊重与感激的心情说到:“遇上支老师,我感到非常幸运!今天取得的成绩离不开支老师的谆谆教诲。他不仅用他丰富的人生阅历教会了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还毫无保留的传授给我们扎实的专业技能。”
勤恳敬业锤炼治学本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学和科研作为高校的两个重要职能,二者相互支持、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教学是科研活动的动力,科研是教学的源头活水。支林教授十分重视科研和文艺创作,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几年来,他参与及主持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与发表作品70余篇、获奖多项,其中包括国际级、国家级入选及获奖作品32件,社会捐赠与收藏13件,个人专著与参与出版著作20多部。在第十届、十二届和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共有14件入选和获奖,其作品深受同行赞许。
除了坚持科研和文艺创作之外,他积极主动指导本科生、研究生参加大学生艺术展演等各项大赛,指导学生获奖众多并荣获优秀指导老师称号。
艺术赋能 服务地方社会
支林教授秉持高度的文化责任感,以自己的艺术才能服务江西社会需求和文化建设,带领团队参加并承担首都国庆50周年、60周年大型群众游行江西彩车设计和实施工作,并担任60周年和70周年江西彩车设计组组长,得到江西省委、省政府的表扬和嘉奖。在国庆70周年的群众游行任务中,金色赣鄱江西彩车以其精心的组织、精美的设计、精湛的制作、精彩的展演展现了江西风采,提升了江西形象,赢得了庆祝大会群众游行指挥部的高度肯定,被评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地方彩车的最高奖项——“华美奖”,其本人也连续被评为首都游行活动突出贡献专家。
2014年,指导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会标及吉祥物设计,为第七届城运会作出了贡献。2015年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创作了“豫章四景”四幅大型漆壁画,收藏于滕王阁主楼。2017年为青云谱区汪大渊纪念广场创作了汪大渊雕塑,占地面积225平方米,高约12米,成为南昌“一带一路”历史文化的新名片。2020年为南昌汉代海昏侯国创作绘制“海昏侯·刘贺”明信片,为江西南昌的历史文化贡献了智慧。
“一片丹心育桃李,三尺讲台写春秋”。在教育的路上,支林教授始终牢记铸魂育人的使命,躬耕教育事业,为学校的发展添砖加瓦,用实际行动为党旗增辉,为教育事业奉献赤诚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