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授课

当前位置:首页> 专业认证> 名家授课> 正文
  • 【课程·回顾】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文学院郑苏淮教授为《互联网+”背景下江西夏布文创产品设计研发人才培养》研修班作专题讲座
  • 来源: 更新时间:2022-10-27 16:36:27 点击数:次 字体:【
  • · 课程(第九讲)

    10月5号,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数字化社会与地方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郑苏淮教授从基于审美文化的思考下对传统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为出发点为江西文化基金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互联网+”背景下江西夏布文创产品设计研发人才培养》研修班的学员们带来了一场内容深刻、发人深思的专题讲座。

    专家简介

    郑苏淮教授:原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任省文礼厅重点研究基地江西省传统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主任和首席专家,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学会常务理事、中华美学会理事、江西省文艺学会副会长、韩国东亚人文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宋代美学思想史、文艺学、美学理论、中国美学史等。主持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两宋美学研究》、《亚审美化与审美心理变化的研究》等多项省特色课题、获得省级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出版独著专著2部,合著学术著作1部,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权威期刊转载。

     课程·回顾 

    郑苏淮教授分别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传统审美文化的当代价值转换”三方面内容为学员们展开讲座,旨在从审美文化角度为学员们的作品创作注入文化底蕴,以夏布为载体来诠释美。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就是文明演化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它是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一种统称。而中华传统文化,当然就是中国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社会意识、政治法制制度、物质文明成果。如儒释道的文化、大一统的制度、民间习俗、万里长城、大运河等。中华传统文化可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分别谈起。

       精神文化:以儒家、佛家、道家三家之学为支柱, 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

       制度文化: 以“礼”为代表的等级制度。主要有爱有差等制度、大一统的正统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度、文官系统(唐以后)等。还可以将民俗的仪式仪轨:如婚嫁丧葬礼节、年节礼节等。

       物质文化:就是在战胜自然界的过程中改变物质世界所取得的成果。这个内容很广,包括建筑、服饰、饮食等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包括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社会服务等方方面面。

    郑苏淮教授讲道;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是包容性,融合性,即不论什么外来文化都可以逐步将其整合到中国原有文化的系统之中。

    二、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

       郑苏淮教授讲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价值是极高的。其中的诗歌、散文、绘画、音乐等精神性文化自不必说,就是那些物质性的文化中,也有许多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如园林、宫殿、服饰等。

      以北京故宫复杂的建筑结构来体现封建社会时期君王的权利与威严,用苏州园林的小桥流水对比北京颐和园的壮阔恢弘所体现的是完全不同的中国文化产品,但即使完全不同的中国文化产品,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中国美学精神:美好人生与生命超越价值的追求。

    中国美学精神具体表现为“三性”与“五方面”.

      中国美学精神具有本体性、主体性和主导性三个基本特征。

      中国美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美善相乐,教娱统一;二是天人合一,巧夺天工;三是夷夏一家,海纳创新;四是中和之道,臻于化境;五是家国情怀,至美大公。

    三、传统审美文化的当代价值转换

       郑苏淮教授认为可从以下渠道实现传统审美文化的当代价值转换。

    (一)吸取西方的逻辑体系

      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吸取了西方审美文化的逻辑体系的许多优点。这么说意味着中国当代的审美文化是以民族性为本体的。历史上虽然有一时性的全盘西化的主张,但随着建设进程的要求,中国本土文化的本体性特征就突出出来了。

    (二)创造新的“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significant form),由英国形式主义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在其著作《艺术》中提出。有意味的形式是指能引起人们审美情感的、以独特方式组合起来的线条、色彩等形式关系,包括“审美地感人的”、激发审美感情的意味和“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两个方面。

    结论:形式的多样化,不等于可以全盘照搬西方的形式和观念,一定要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本体性和主体性,结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融汇古今,才能够谈多样化。

      接着郑苏淮教授结合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的新特点谈传统审美文化的当代价值转换。

    即大众化、生活化、多样化、世界化。

      大众化: 以其平凡亲切、通俗易懂、直接参与现实生活、直接反射社会众生像,并以对各种品位审美文化兼收并蓄的品格,广泛受到人民大众的欢迎!

      生活化:审美趋向通俗化、物质化、生活化,美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当代人的生存方式和行为目的。这种审美的泛化,使人们有可能把日常生活当成审美对象来创作和欣赏。

      多样化: 当代中国审美文化解构了“艺术中心论”,解构了传统美学体系,以其巨大的包容性整合了零散、异质的审美文化,使之相互渗透、交合、形成了多元化的格局,审美价值直指整个人类世界和情感世界。

      世界化:中国当代审美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不仅超越传统,面向未来,而且突破中西对立,面向整个世界;不仅是现代性文化,而且是世界性文化,超越了地域和民族的局限,显示出融合性与开放性,日益获得更加丰富的内容和形式。

      郑苏淮教授的讲座从审美文化的视角进一步加强了学员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美学精神的了解,郑教授细致独到、通俗易懂的讲座收获了学员们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