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览前言
在图像泛滥、视觉经验日益趋同的当下,素描这一最为朴素的绘画方式,反而以其直抵本质的力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抵抗表象化的观看之道。素描不仅是造型艺术的基础,更是一种独立的、充满哲学思辨的艺术形式。它通过最为简约的媒介——一支笔、一张纸,实现了对世界最为深刻的观察与表达。
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的“2025年江西省素描作品大赛”,正是基于对素描艺术本质的深刻理解,旨在推动全省美术工作者重新思考素描的本体价值,在简洁中见丰富,在朴素中显深意,创作出具有思想深度和时代高度的精品力作。
素描的本质远非止于“绘画基础”这一狭隘定义,素描的核心在于一种独特的“观看哲学”。它要求艺术家摒弃成见,以现象学式的“回到事物本身”的态度,对视觉世界进行本质直观。素描过程中的反复修改、线条的重叠与交织,恰恰记录了视觉认知的动态过程,这与人类认识世界的辩证思维方式不谋而合。素描训练不仅培养造型能力,更塑造一种世界观——它教会我们如何专注、如何分析、如何概括,如何在复杂中寻找秩序。这种“素描思维”超越了艺术领域,成为一种普遍性的认知方式。参展作品应当体现这种深刻的观看之道,展现艺术家如何通过素描这一媒介,实现主体与客体、理性与感性、具象与抽象的辩证统一。
在技术图像(tech-image)主宰视觉生产的数字时代,素描的手工性、直接性与物质性具有特殊的文化价值。当数码影像可以轻易复制、修改、传播时,素描却坚守着艺术的“灵光”(aura),每一笔都是不可复制的此刻,承载着艺术家身体的温度与时间的痕迹。这种“慢下来”的创作过程,本身就是对快餐式视觉消费的一种抵抗。素描要求我们停下匆匆的脚步,静静地观察、细细地品味、深深地思考。它重塑着我们与时间的关系,在效率至上的社会中开辟出一片沉思的空间。本次展览期待看到艺术家们对素描当代价值的深入思考,作品既能体现传统媒介的独特魅力,又能回应数字时代的视觉特征,在对话与反思中拓展人类思想与精神的边界。
素描艺术在江西这片红土地上的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地域特色。江西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美誉,深厚的文化传统、丰富的自然景观与独特的红色基因,为素描创作提供了丰沃的土壤。从八大山人的简笔写意到近代江西美术教育中的素描传承,线与形的艺术在这片土地上始终生生不息。本次大赛鼓励艺术家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江西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中汲取灵感,将地域特色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表达。无论是井冈山的雄浑壮阔、赣鄱大地的田园风光,还是寻常百姓的生活百态,都应成为艺术家笔下的创作源泉。我们期待看到具有江西气派、江西风骨的素描作品,在地方性与普世性的辩证关系中,展现素描艺术的无限可能。
本次展览特别强调素描艺术的学术探索性与美学高度。素描绝非简单的模仿与再现,而是充满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在具象表现领域,我们关注艺术家如何通过个性化的造型语言,展现对人物、风景、静物等的独特诠释;在抽象与表现主义方向,我们期待看到线条、明暗、肌理等元素自身的表现力如何被极致发挥;在观念性素描方面,我们鼓励艺术家探索素描与哲学思考、文化塑造的结合,使作品超越视觉愉悦,引发深度思考。本次展览拒绝技巧的空洞炫耀,反对概念的浮夸堆砌,我们推崇的是形式与内容、技巧与观念、传统与创新的完美统一。素描的艺术价值,正在于它以最朴素的方式,触及最本质的问题。
“2025年江西省素描作品大赛”的举办,是江西省美术家协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江西美术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求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素描艺术因其直接、质朴的特性,尤为适合表现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与精神风貌。我们相信,通过这次展览,将进一步提升江西素描创作的整体水平,推动更多美术工作者沉潜下来,专注研究,精益求精,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
2025年10月23日